您好!欢迎来到中华慈善网!现在:北京时间 2024/9/8 星期日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华慈善公益网 中华慈善网,心灵温暖的港湾
中华慈善网 寻人济困 爱心捐助 求学助医 慈善活动 慈善政策 慈善文摘 慈善留言 免费发布求助信息
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文化改革发展卓有成效
中华慈善网 来源:湖南日报 点击数: 1278 更新时间:2009/11/23

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建设文化强省战略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我省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文化改革发展卓有成效。

1、文化强省战略的实施,提升了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的文明程度,在全社会形成了干事创业、奋发向上的文化氛围。三年来,通过组织干部群众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行解放思想大讨论和各种形式的文明创建活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加深入人心,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不断得到提高。特别是通过围绕大局,积极开展各种主题宣传活动,唱响科学跨越、富民强省的主旋律,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突出表现在:凝聚了发展共识,全省上下对“科学跨越、富民强省”的战略目标、“一化三基”的战略思路和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认识空前统一,力量空前凝聚,合力空前增强;促进了观念更新,干部群众的科学发展理念、新型工业化理念、新型城市化理念和现代农业理念以及改革开放意识、创新创业意识、诚信责任意识、法制道德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等明显增强;激发了奋发向上的精神,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热情越来越高,改革发展劲头越来越足,全省上下形成了政通人和、风清气正、奋力争先、蓬勃向上的良好氛围。

2、文化强省战略的实施,突破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诸多体制性障碍,增强了文化发展的活力。全省文化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取得实质性进展。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开,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改革和机制创新力度加大,新闻出版领域“管办分离”、“制播分离”、“采编与经营分离”等多项改革不断深化。截至目前,全省有210家经营性文化单位完成转企改制,346家公益性文化单位推行了劳动、人事和收入分配三项制度改革。省广电在继第一、二轮成功改革之后,第三轮改革正在进行实质性启动。省出版集团通过深化改革,实现了跨区域发展,做大了市场主体,中南传媒集团有望近期上市。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探索党报发行体制改革,形成了有利于党报发展的新的竞争力。

3、文化强省战略的实施,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快速完善。面向城乡基层、贴近实际生活、服务广大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实实在在的加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文化惠民工程全面实施。2008年全省财政文体传媒事业费支出25.35亿元,比2006年翻了一番。全省广播电视节目覆盖率达95%,建成乡镇文化站730个、农家书屋4100个,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惠及全省80%以上县的每个行政村,全省131个县以上专业剧团已全部免费配送流动舞台车,博物馆、纪念馆逐步实行免费开放。标志性文化工程建设取得新进展。省群众艺术馆、省青少年活动中心已建成投入使用,省地质博物馆、省科技馆等重点文化工程正在建设之中。机关文化、社区文化、乡镇文化、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得到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力度加大,民间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健康发展。

4、文化强省战略的实施,推进了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文化产业市场主体不断做大做强。广电集团、出版集团持续高速增长,连续4年进入全国文化企业50强。新兴业态如拓维信息、快乐购等成长迅速,网络媒体、移动电视和手机报等来势喜人。文化“走出去”渐成气候。湖南广电成功开拓北美、澳洲和东南亚市场,湖南卫视国际频道今年5月顺利开播;湖南出版集团与俄罗斯、韩国、日本、德国等建立了版权贸易合作,今年输出版权105项,列地方出版集团第一;省杂技团大力开拓境外演出市场;动漫蓝猫、山猫系列产品走进了36个国家和地区。据统计,2005年全省文化产业生产总值为584.3亿元,2008年达到1090亿元,三年翻了将近一番,年均保持了20%以上的增速,成为我省第6大千亿元产业;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1%,成为全国5个上5%的省市之一。今年1至9月,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全省文化产业逆势上扬,多项指标居全国领先地位。

5、文化强省战略的实施,培育和造就了一大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文化品牌和领军人才。最令人鼓舞的是,形成了全国闻名的广电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以及湖南电视现象、湖南歌厅文化、酒吧文化现象等;打造了一批既有丰厚文化底蕴、又体现时代特征,既反映社会本质、又符合审美要求的中国驰名商标和文化著名品牌;培育了一大批既受群众欢迎,又具市场价值的行业品牌、栏目品牌;生产了一批诸如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电影《袁隆平》、戏剧《老表轶事》等精品力作;造就了一批掌握深厚专业知识、具备领导艺术和经营管理才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文化领军人才、高端人才、复合人才。这些引起广泛关注的湖南文化现象,增添了湖南的独特魅力,扩大了湖南的对外影响,是我们湖南人的骄傲和自豪,是我们湖南一个重要的长远竞争力。

这些年来,我省文化强省建设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最主要的有以下几条:

一是对文化建设认识早、抓得早。历届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又明确提出建设文化强省,并将其与经济强省、教育强省一起列为全省的三大战略目标,这在当时全国17个省市党委换届中,是第一个提出来的。现在越看越清楚,实施文化强省战略,准确把握了国内外发展大势,把握了湖南省情,特别是湖南文化资源的优势和特点,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中央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要求。正是由于在认识和行动上早了半拍,从而赢得了文化改革发展的先机。

二是坚持把文化强省放在富民强省大局中来推进。牢牢把握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全力推进科学跨越、富民强省。文化建设坚持紧贴这个中心,服务这个大局,在大局中谋划,在大局下推进,围绕富民强省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促进认识统一、民心凝聚,充分发挥了对大局的促进和保证作用,使全省各方面都出现了蓬勃向上的好形势。这种好形势,不是单项好,而是全面好、综合好。很多同志说,过去中央每次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湖南基本上是“下行快于全国”、“上行慢于全国”,这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彻底改变了这种状况,经济发展各项指标都好于全国。不少干部群众反映,现在湖南不仅是经济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之一、人心最顺最齐的时期之一、风气最好最正的时期之一,也是在国内外的影响最好最大的时期之一。这充分说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全省人民包括思想文化战线的同志们付出了艰辛努力,更说明富民强省既取决于经济硬实力,也取决于文化软实力,说明只有把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强省和教育强省统一起来、形成合力,才能相互促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是注重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思想领先的原则,把蕴含在先进文化中的精神力量渗透、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渗透、贯穿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让人们能够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体验到,从而内化为社会群体意识,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比如,在抗冰救灾中,引导人们发扬湖湘文化中所特有的“敢于担当、敢为天下先”精神,不仅战胜了这场特大的自然灾害,而且形成了“科学应对、万众一心、顽强拼搏、勇于担当”的抗冰精神。在抓金融体系建设中,引入诚信文化理念,促进了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2005年我省曾被列为金融高风险区,很多企业被列入银行“黑名单”,金融企业大面积亏损,当年全省银行业不良贷款率达18.2%,盈利仅21亿元;现在全省金融业信用等级大为提高,盈利能力普遍增强,2008年全省银行业不良贷款率降至9.85%,盈利达151.14亿元。在抓党风廉政建设中,大力弘扬廉洁文化,增强了各级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自觉意识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四是努力按照文化自身发展规律来推进文化的改革发展。根据文化产品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商品属性,文化建设既是精神形态建设、又是物质形态建设这一特点,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一手抓高雅文化,一手抓大众文化;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政府加大投入,确保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对经营性文化单位,大胆推进转企改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同时,正确处理坚持主旋律和大众化的关系,坚持用先进文化教育人、激励人、塑造人,积极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通俗文化、民俗文化,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各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生冲突时,经济效益服从社会效益。

五是坚持大力弘扬和创新湖湘文化。加强对湖湘文化的研究发掘,积极传承发扬其精华,又注重扬弃改造其消极落后的方面。同时,以开放的心态、开阔的眼界吸收国内外一切有益文化,使文化更好地适应当代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时代气息,更好地服务于科学跨越、富民强省大业。

 

六是坚持以人为本。把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把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特别是注重加强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在办实事办好事中逐步提高公民素质,在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中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投身文化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实现文化惠民、文化富民和文化强民,让全省人民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这些经验,是全省上下在实践中摸索积累的,凝聚了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文化工作者的汗水和智慧,弥足珍贵,务必在实施文化强省的进程中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

  声明:中华慈善公益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关于我们 中华慈善网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Copyright 2006-2022 中华慈善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2013964号 商务合作:商务合作276774081
分辨率:建议您使用1024*768的分辨率来浏览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