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集国内一流学者做智囊、以深圳的社会组织为研究对象——深圳市现代公益组织研究与评估中心于去年底落户深圳,这是深圳首个专门研究社会组织的智力支持性机构,成功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徐永祥教授是该机构的负责人,谈到机构的运作模式以及发展目标,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的研究要出成果、发论文、开研讨会,让全国甚至是全世界都来关注深圳。”
深圳社会组织领跑全国
作为机构筹建人,徐永祥对深圳的公益组织发展评价甚高,他告诉记者:一是深圳在市场经济发展起来后,慈善、公益性的草根机构有了发展的现实需求,深圳公益组织的发展走在全国前面;二是深圳政府一直在主动推动这个领域的发育和发展。“就如同当年深圳搞市场经济一样,信用体制的建设必然经历一个过程,这方面深圳花了三十年。同样,社会建设包括了公民社会、社会组织的发展,也是社会组织的社会公信力的构建过程,这也是需要在实践过程当中逐步培养发展的。”徐永祥认为,中国在很短的时间内经历西方国家需要一两百年构建起来的市场发展历程,同样也把一两百年内出现的社会矛盾也浓缩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解决,社会各种问题特别多。中国特色现代化进程的客观实际情况,决定政府要主动推动社会建设的发展。从深圳实际来看,推动社会组织发展虽然时间不长,但是成效是明显的,服务残疾人、老年人、癌症患者、自闭症家庭等众多群体的社会组织以及服务已经逐步发展起来。
徐永祥认为,在深圳开展社会组织领域发展方面具有先导性。“再过十年,深圳就能建成比较健康、自我运转良好的社会组织发展机制和环境。我们所做的就是要填补深圳在社会组织的智力支持性机构方面的空白,有利于推动深圳的社会组织发展,为政府在决策方面提供支持。”徐永祥明确地提出了机构的运转使命。
研究机构具备优势资源
目前国内虽然有学者、研究人员做公益组织方面的研究,但是多以社会组织的个案研究进行。两年前,徐永祥就接到了深圳的邀请,希望他能整合全国的资源,在深圳办一个社会组织的研究机构。“无容置疑,深圳是研究和实践的热土。这也反映了政府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对社会发展的重视,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改革创新的重视,对民生建设的重视。”去年底,市民政局为机构的成立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徐永祥筹建的深圳市现代公益组织研究与评估中心正式成立。
在谈到机构自身优势时,徐永祥说:“一是我们落户承接的首个任务是对深圳几十个社会服务工作机构进行评估,经过三个多星期、十数位专家的努力最终评估形成了报告,对深圳社会工作机构大体的现状、进展、成就和问题等有了底,对深圳本土的社会工作经验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进行了剖析,为在深圳开展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机构的理事、顾问均是来自于内地及港台的一流学者,可以建立强大的智囊团。”
徐永祥表示,“大家都看到深圳的前景,希望把深圳作为研究和实务的试验田,通过它推向全国。学者都有种社会责任,期待社会建设能朝着我们的理想目标迈进。和谐社会建设,很重要的是社会组织的发育和发展,必然意味着政府社会职能的转变,深入下去就涉及到整个社会体制的改革,我们希望通过这方面的努力来推动整个国家的社会体制,包括社会管理的体制、社会服务的体制、政府政策职能的转变以及NGO的政策发展。”
研究成果应有国际影响
中心以一个专业研究机构的角色对深圳的公益组织的发展和政策进行研究,包括它的起步历程、演变过程和现状;对全国而言,它具有哪些示范的意义经验和模式可以总结,并向全国进行推广;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涉及到体制、制度等方面有哪些障碍。“我们要做整体的、历史的、纵向和横向的研究,预计一到两年的时间就能有初步的成果出来。目标是具有国际影响、对现实社会组织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同时对新的社会政策建构和有利于民间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建构起到推动和引导作用;力争两年开一次研讨会,推出一批成果,让全国甚至是全世界来关注深圳。”这是徐永祥为机构定下的目标。
“中国的社会体制的改革难度远远超过经济体制的改革。”这是徐永祥在众多全国性场合发表的观念。“今年中国社科院评价城市竞争力,第一是香港,第二就是深圳,这显然是因为深圳这里的体制、机制比较灵活,这跟深圳政府的放权让利、主动意识、改革创新理念和机制息息相关。”徐永祥对深圳社会组织的先行发展、社会建设的推进都满怀信心,“深圳的先行先试具有天然的优势。它的旧体制束缚相对比较小,只要深圳成功了,向全国推广就很容易。从中央和各地都在关注深圳这方面的成果。将来我们的发展目标将是一个全国性质的研究基地,除了深圳还将把研究扩展到全省甚至是全国范围进行,把深圳的经验、模式、创新精神进一步扩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