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华慈善网!现在:北京时间 2024/11/24 星期日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华慈善公益网 中华慈善网,心灵温暖的港湾
中华慈善网 寻人济困 爱心捐助 求学助医 慈善活动 慈善政策 慈善文摘 慈善留言 免费发布求助信息
透明度高是公众对公益机构第一要求
中华慈善网 来源:中国网 点击数: 4561 更新时间:2010/7/10

据《扬子晚报》2月9日报道,连日来,该报频频接到泰州市海陵区教师投诉,反映在前不久补发增补工资的过程中,他们每人被强行要求“捐”出两个月工资计4000元左右。漫画:杨威

7月2日,“西安市2010夏季未来星爱心小市场”活动中,西安市数千名幼儿园小朋友纷纷练摊出售书籍、服装、玩具等商品,获得义卖爱心款5万多元。这些义卖爱心款将用于农村留守儿童参加夏令营的开支。

1992年6月1日,今年66岁的厦门某国企退休高级工程师蔡敏,对这个日期记忆深刻。这是希望工程在厦门市启动的日子,当天,蔡敏捐出了他的第一笔助学款。

在蔡敏眼里,慈善不是富人的专利。那次捐赠时,蔡敏一家三口还住在鼓浪屿一间18.6平方米的小房子里,每月总收入不到80元。18年来,蔡敏的捐助行为从未间断,并先后资助了十几个孩子。老蔡还发展了一支“助学团队”,参与者一度达到80多人,结对了110多名贫困家庭学生。这些捐赠者几乎都是普通工薪阶层。“他们有的是同事、同学,有的是朋友的朋友……通过我这里,大家的爱心像撒网一样撒出去。”

“人人慈善”的梦想,正在成为现实。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对全国31个省(区、市)共计15796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4.8%的公众表示曾经为公益项目捐过款,没捐过款的只占5.2%。

受访者中,近六成人(59.9%)年龄在20~29岁之间,30~39岁的人占26.0%;全职工作者占66.3%,学生占14.1%;大学本科学历和大专学历的比例分别占45.2%和24.1%。此外,个人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人(包括无收入者)占17.7%,近半数人(49.8%)月收入在1000~4000元之间,另有25.8%的人月收入超过 4000元。

近日,南方地区遭受特大洪灾,在社会上掀起新一轮的“公益捐赠热”。我们的慈善机制和公益组织现状,能否承载如此巨大的慈善热情?

公民捐款行为日趋成熟但仍缺权利意识

早在几年前,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前司长王振耀就曾提出:“平民慈善不开发,中国的慈善如无源之水。”

“应该说,汶川大地震是一个分水岭,在那以后,我们大踏步地走上了‘平民慈善’这个平台。”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的王振耀,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富人的捐款捐物可能更吸引眼球,但真正的慈善力量来自平民。未来一定是由平民承担起慈善的责任。这是全世界都证明了的趋势。

王振耀说,5年前我们还在讨论2010年捐款增长能不能达到500亿元。2008年汶川大地震一触动,捐款就超过了1000亿元。去年没发生什么特大灾难,大家说可能会回落到二三百亿元,结果这个数字还是达到了509亿元。日常捐款过了500亿元,就算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发展方向和模式也会完全不同于过去。

本次调查中,50.0%的人认为,公民公益捐款行为应进一步成熟,跳出传统慈善的救济施舍模式。

南都基金会秘书长兼北京恩玖非营利组织发展研究中心理事长徐永光表示,过去很多人捐款比较随意,不尊重自己的权利。很多人都是“捐了就捐了”,不太重视监督捐款的使用结果。“5·12”之后,人们开始理性起来,这是一个进步。

调查中,49.1%的人明确表示,监督捐款使用是每一个捐款人的权利和义务。

但是,具体到做法上,仅有26.1%的人会去了解捐款的使用落实情况,有一半(50.3%)的人明确表示“不会去了解”,另外23.6%的人的回答是“不好说”。

调查发现,捐款人的权利意识存在缺失。我国税法规定,企业和个人在进行公益性捐赠支出后,可享受一定免税优惠。但对于这些免税优惠政策,在本次调查中,48.8%的人表示“不太了解”,21.2%的人“完全不了解”。只有21.3%的人“比较了解”,表示“非常了解”的仅占8.7%。

59.1%的人坦言,自己从没享受过免税优惠政策。另有11.7%的人“作为个人享受过优惠”;24.0%的人表示“所在企业享受过”;5.2%的人“都享受过”。

北京一家民营企业在汶川地震后向灾区捐出了100多万元。该企业创始人陈先生告诉记者,他们并没有寻求免税优惠。“我知道有优惠政策,接收捐款的机构也开了发票,但要享受优惠还得去税务局开证明,我觉得太麻烦,就懒得弄了。那些更有实力、捐款金额较大的企业,也许会比较注意这方面。”

王振耀说,如今捐款免税政策已在北京市全面普及,要获得免税优惠已不那么复杂了。“很多人实际上已享受到了优惠,只是可能自己并不清楚,去问问公司财务就知道了。大家一定要争取免税,这是纳税公民的一项权利。”

更多人对这一权利显然不太熟悉。调查中,60.3%的人表示捐款后从没收到过捐款发票。另有15.0%的人表示很少收到;16.5%的人有时能收到;仅8.2%的人明确都能收到。

只有28.4%的人捐款总是出于自愿

近年来,一些地方民众“被捐款”、“被慈善”的现象频频曝光。民政部原部长、中华慈善总会创会会长崔乃夫就曾痛心地表示,一些地方政府用行政手段向企业强行摊派捐款的做法,是对慈善事业的破坏。如今,“捐款摊派风”依然不止。

徐永光告诉记者,玉树地震后,在有些地方,连农民工都“被摊派”,他们还被要求必须捐100元。“这样的摊派,是竭泽而渔。损害了慈善的纯洁,也挫伤了公民的慈善热情。”

他认为,应取消“被捐款”,再把本质是权钱交易的企业捐款剔除掉,让所有捐款都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这样一来,捐款或许会减少,但人们的慈善行为无疑会更纯粹,公民慈善的热情也会越来越高。

“世界银行前行长曾告诉我,美国有一项研究发现,华人的慈善捐款热情很高。他认为,中国人现在的捐款数量没有想象的那么多,并不是文化的原因,而是制度的原因。中国人有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传统,而现在的体制抑制了这种热情。”徐永光说。

有多少人的捐款完全出于自愿?调查中,表示“总是”出于自愿的人只占28.4%;48.1%的人“大部分时候”出于自愿;15.9%的人“有时”自愿;6.0%的人则“很少”是自愿。66.9%的人赞成捐款要强调自愿参与原则,防止用行政手段强行摊派捐款。

此外,“单位组织”仍是公众捐款第一驱动力,50.3%的人选择此项。排在第二的动力是“身边人的带动”(45.3%),第三是“被媒体报道打动”(43.3%)。还有18.9%的人选择“政府动员”,16.2%的人表示是“国家领导人或社会知名人士的表率作用”。

吴作人美术基金会秘书长商玉生认为,尽管存在被动捐款现象,慈善依然已成为一种公民的个人行为,并越来越成为公民自我意识的表达。“我们需要政府、老百姓乃至全社会都形成共同的理念。全民慈善一定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调查中,40.9%的人期待政府支持民间公益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指出,在动员民众参与慈善的过程中,政府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政府最主要的职责,是制定规则,细化法律法规,以及监督政策的落实和执行。不能越位,是指不能自己去募款。根据我国《公益事业捐赠法》,政府只有在大的自然灾害时才能接受社会捐赠,但也不能募捐。我们现在一些地方政府部门还在公开募捐。

30.3%的公众最希望公益机构披露的是“财务信息”

蔡敏的捐赠方式简单而直接。他一直跟厦门市长汀县一所小学的校长保持联系,并让校长提供贫困学生的名单和详细情况,然后他去联系愿意捐赠的人。联系、收钱、寄钱等诸多琐碎工作,都由他一人完成。

自国家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后,上不起学的小学生越来越少,不过老蔡还在坚持,“如果能找到其他适合我们的项目,这个事儿就会一直延续下去。”在这个过程中,他想过找公益机构,但总听到有捐款被贪污、挪用的情况,老蔡担心血汗钱最后打水漂。“我们理解的透明度,就是能看到我的捐款用在了什么地方,并且确定捐款用对了地方。”

公众对受捐机构有什么样的要求?调查中,“透明度高”成为第一要求,48.2%的人选择此项,第二个要求是“捐款资助项目符合个人意愿”(37.7%);32.6%的人希望是“有可靠的政府背景”;31.5%的人会选择“社会知名度高”;28.2%的人选择“口碑比较好”;还有19.5%的人希望捐款更方便。另有11.3%的人表示“不太考虑机构因素”。

调查发现,公众对当下公益机构的信任度普遍不高。表示对公益机构的透明度“非常满意”或“满意”的仅占23.5%;表示“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的占31.9%;还有44.6%的人感觉“一般”。

“很多捐款人表现出不满意,另一方面自己又无所作为。事实上,这个主动权完全掌握在捐款人手里。捐款人应该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徐永光说。

邓国胜直言,现在很多老百姓就是“我表达了爱心就行”,至于捐的钱用得怎么样却不太注意。我们需要公众有“更智慧的捐赠”,即不仅仅是表达爱心,还要使爱心发挥到最大的作用,比如选择那些更公开、透明度更好的机构进行捐赠。

“对于捐款机构来说,他们需要告知公众三个层面的情况:第一,接受捐款的情况;第二,资金的流向;第三,资金使用的效果。”邓国胜说,中国绝大多数慈善机构,只停留在第一个层面,而捐款最终用到哪里去了,用得怎么样,几乎没有交代,“很多捐赠者有‘搭便车’的心理,总希望敦促慈善机构公开、透明的‘成本’由别人来付,自己不愿采取行动。但在特殊的转型阶段,捐赠者有这种责任。”

徐永光告诉记者,由中国青基会、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等30多家基金会,联合发起筹建的“基金会中心网”将于2010年7月8日启动运行。这个网站将承担起基金会信息披露平台与专业服务中心的功能。

“过去的信息披露比较分散,很难做比较,捐款人会感到无所适从。基金会中心网的启动,也是希望给捐款人选择捐款对象提供一个平台。任何一个捐款人想要捐款,都可以先到基金会中心网上进行查询和选择。”徐永光说。

本次调查显示,64.7%的人认为受捐机构要提高透明度和公信力,获取公众信任;46.5%的人表示,受捐机构应提升组织能力和项目管理水平。

公众最希望公益基金会和慈善机构披露哪方面的信息?调查中,44.1%的人选择“公益项目信息”,30.3%的人选择“财务信息”,12.3%的人表示是“机构信息”,希望了解“筹款信息”的占8.6%。

  声明:中华慈善公益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关于我们 中华慈善网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Copyright 2006-2022 中华慈善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2013964号 商务合作:商务合作276774081
分辨率:建议您使用1024*768的分辨率来浏览本网站